用户专区

版权信息

  • 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
  • 主  编:李兰娟
  • 地  址: 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省科协大楼10楼
  • 邮政编码:310003
  • 电  话:(0571)87567843
  • 电子邮件:zjyx@vip.126.com
  • 国际标准刊号:1006-2785
  • 国内统一刊号:33-1109/R
  • 邮发代号:32-9
  • 单  价:每期12.00元
  • 定  价: 全年288.00元

下载专区

友情链接

期刊搜索

当前目录

  • 浙江医学
  • 2025年 第47卷 第17期
  • 出刊日期:2025--
《浙江医学》的 办刊宗旨为: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卫生工作四大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繁荣和发展我省医学科学事业服务,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 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报道内容以临床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兼顾基础研究和卫生防疫,重点反映浙江省医疗卫生科研水平和成果。

2025年第47卷第17期

(下载当期目录)

    • 述评
    •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
      范一宏 金怡丹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肠道疾病,分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病理学不能确定的未定型结肠炎。 由于腹泻、摄入不足及肠道吸收障碍,IBD 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在人体新陈代谢和维持组 织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脂溶性维生素的组成、来源、生理功能以及缺乏对 IBD 患者的不良影响、可能的作用机制等研 究进展作一述评,以期为临床IBD患者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诊治提供参考。
      2025  Vol.  47(17):    1793-1798    [摘要](22)    [PDF](10)
    • 论著
    •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小檗碱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华宏军 徐可珍 杨超 张芸芸 王晓波 叶旭星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保护作用,并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 分析其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 将24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及小檗碱干预组,每组8只,通过饮用 3%DSS溶液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檗碱干预组每日灌胃40 mg/kg 小檗碱,干预7 d后处理各组小鼠。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 评估结肠炎严重程度,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与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结合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检测结肠通透性评估小檗碱疗效。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 选结肠组织差异蛋白,并采用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关键基因及蛋白表达。 结果 小檗碱显著缓解了DSS诱导的溃疡性结 肠炎小鼠的病理损伤,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干预组小鼠的体重下降趋势明显改善,DAI评分显著降低。小檗碱有效抑 制了血清TNF-α、IL-6和IL-1β的上升,并逆转了SOD、MDA及CAT的活性。此外,小檗碱通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 的表达,显著修复了肠上皮屏障功能,且降低了肠道通透性。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小檗碱干预后结肠组织中鉴定出142个差异表达 蛋白(77个上调,65个下调),并显著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信号通路。RT-q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表明,小 檗碱可通过上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1、脂肪酸转运蛋白 2、PPARγ mRNA 和蛋白的表达调控代谢-炎症网络,从而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 结论 小檗碱通过抑制系统性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损伤、修复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并激活PPARγ信号通路,多靶点治疗DSS 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2025  Vol.  47(17):    1799-1805    [摘要](16)    [PDF](7)
    • 雷公藤红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 细胞恶性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及 作用机制研究
      赖河青 袁艳芽 丁官琼 周丽芬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恶性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 取OSCC SCC-25细胞作为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低浓度100 mg/L、中浓度200 mg/L、高浓度400 mg/L)处理细胞,对 照组以0.1%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处理72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采用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并用碘化丙啶染色法分析细胞周期分布;采用Transwell 及划痕实验评价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采用 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微小核糖核酸-24-3p(miR-24-3p)、F-box/WD重复域蛋白7(FBXW7)及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1)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红素干预后,各组SCC-25细胞增殖率、单克隆形成 数目、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迁移率均明显下降,凋亡率、G2/M期比例均明显上升,miR-24-3p、SREB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下调,FBXW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指标随雷公藤红素浓度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变化,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雷公藤红素或通过抑制miR-24-3p表达,激活FBXW7介导的SREBP-1泛素化降解,从而靶 向调控OSCC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脂代谢重编程等多个恶性表型。
      2025  Vol.  47(17):    1806-1813    [摘要](19)    [PDF](9)
    • NF-κB/IL-6/STAT3 信号通路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作用研究
      俞瑾 李珍 周辰 李春霞 李华铭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在结直肠腺瘤性 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4年4至6月在杭州 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各3例患者的息肉组织标本,以及3例结直肠黏膜炎症患 者的结直肠炎症黏膜组织标本,采用蛋白质印迹和RT-PCR法分别检测NF-κB、IL-6、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 较。 结果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黏膜组织NF-κB、IL-6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 STAT3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组织STAT3 mRNA表达水平高于炎症黏膜组织(P<0.05)。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黏膜组织NF-κB、IL-6、STAT3 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两两 比较,腺瘤性息肉组织STAT3、NF-κB、IL-6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炎症黏膜组织(均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NF-κB、IL-6和STAT3可能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针对NF-κB/IL-6/STAT3信号通路 的靶向研究或可成为结直肠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2025  Vol.  47(17):    1814-1817    [摘要](18)    [PDF](10)
    • 绝经后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宫颈 粘连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构建与评估
      陈欢 林萍 王静 张春丽 赵宁
      目的 构建绝经后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后宫颈粘连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接受LEEP后的216例绝经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有无发生宫颈粘连分 为发生组(86例)与未发生组(13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绝经后宫颈LEEP后宫颈粘连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绘制 列线图,使用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决策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 结果 216例在本院接受LEEP 的绝经后患者共86例(39.81%)发生宫颈粘连。绝经后宫颈LEEP后宫颈粘连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不同体重指数分类、婚姻状况、家 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脂、切除厚度、LEEP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不同年龄、孕次、剖宫产史、术中出血量、切除深度、导尿管、术后感染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 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次≥2次(OR=8.970,95%CI:3.910~20.577)、术中出血量>20 mL(OR=12.755,95%CI:4.840~33.611)、切除深 度>15 mm(OR=7.672,95%CI:3.458~17.024)、术后感染(OR=6.759,95%CI:2.582~17.692)是绝经后宫颈LEEP后宫颈粘连的独 立危险因素(均P<0.001)。预测绝经后宫颈LEEP后宫颈粘连列线图的AUC为0.814(95%CI:0.755~0.873)。校准曲线斜率接近 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 =6.014,P=0.422。以P(预测概率)>0.392(临界值)为预测标准,预测绝经后宫颈LEEP后宫颈 粘连列线图的灵敏度0.605、特异度0.915。决策曲线评估结果表明,风险阈概率介于0.12~0.97时有临床获益优势。 结论 孕次≥2 次、术中出血量>20 mL、切除深度>15 mm、术后感染是发生绝经后宫颈LEEP后宫颈粘连的独立危险因素,整合这4项指标构建的 列线图可个体化预测绝经后宫颈LEEP后宫颈粘连发生风险。
      2025  Vol.  47(17):    1818-1823,1829    [摘要](19)    [PDF](5)
    • 甲苯咪唑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
      郑文韬 范京圳 黄河
      目的 观察甲苯咪唑(MBZ)抗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观察不同浓度MBZ干预下 的MM细胞株(包括H929、U266、LP1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形态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自噬相关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通路 及表观遗传学调控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MBZ对MM细胞株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生长抑制作用,且不同细胞株对MBZ的敏感性存在 差异。形态学观察发现MM细胞在MBZ的作用下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形态。MBZ能够诱导H929、U266细胞凋亡,并且凋亡率随着 MBZ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MBZ浓度的升高,H929、U266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裂解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胱天 蛋白酶3(Caspase3)表达上调,磷酸化的mTOR(p-mTOR)、mTOR、磷酸化的AKT(p-AKT)、AKT蛋白表达下调;表观遗传学相关蛋 白Jumonji结构域蛋白2A(JMJD2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表达下 调;随着MBZ干预时间增加,自噬相关蛋白螯合体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 3(LC3)亚型的LC3a和LC3b表达均下调。 结论 MBZ能够 有效抑制MM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mTOR、mTOR、p-AKT、AKT、JMJD2A、SIRT1、H3K27Me3等蛋白的表 达及激活自噬通路有关。
      2025  Vol.  47(17):    1824-1829    [摘要](17)    [PDF](12)
    • 血清NLRC4水平对急性幕上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张杰 杜垣锋 孙承龙 俞文华
      目的 探讨血清含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胱天蛋白酶激活和募集结构域蛋白4(NLRC4)水平对急性 幕上脑出血(IC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0 年 8 月至 2023 年 5 月所有发病后 24 h 内入住西湖大学医学院 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并接受保守治疗的 87 例急性幕上 ICH 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入院时血清 NLRC4 水平,根据入院后 24 h 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4分或死亡判定存在早期神经系统恶化(END)风险,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 3~6 分判定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急性幕上 ICH 患者发生 END 风险及发病后 90 d 预后不良的影响因 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入院时血清NLRC4水平对其发生END风险及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结果 入院时NIHSS评 分(OR=1.301、1.306)、血肿体积(OR=1.223、1.231)、血清NLRC4水平(OR=1.527、1.847)均分别是ICH 患者发生END 风险、发病 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入院时血清NLRC4水平预测急性幕上ICH患者发生END风险、发病后90 d预后 不良的 AUC 及 95%CI 分别为 0.824(0.684~0.879)、0.869(0.725~0.902),截断值分别为 376.8、346.2 pg/mL,灵敏度分别为 0.712、0.677,特异度分别为 0.826、0.911。 结论 入院时血清 NLRC4 水平对急性幕上 ICH 患者 END 风险及发病后 90 d 预后均 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  Vol.  47(17):    1830-1834    [摘要](19)    [PDF](5)
    • 基于常规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 构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机器 学习预测模型
      朱俊杰 徐琛 周一波
      目的 基于常规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构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队列研究,收集金华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以7∶3的比例 随机分为训练集140例和内部验证集60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ALNM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常规超声和SWE参 数,采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决策树和 logistic 回归 3 种机器学习构建预测 ALNM 模型。另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本院 2023年6至2024年12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40例为外部验证集。采用ROC曲线筛选最优模型,并计算AUC。 结 果 200例乳腺癌患者诊断ALNM阳性93例,阴性107例,其中训练集阳性66例,内部验证集阳性27例。训练集阳性组肿瘤最大 径、淋巴结弹性模量最大值和弹性模量标准差值均明显大于阴性组,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结钙化、血流分级Ⅲ~Ⅳ级、皮髓质 结构不清晰以及SWE分型Ⅲ~Ⅳ型占比均高于阴性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XGBoost模型在内部与外部验证集预测 ALNM阳性的AUC明显高于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均P<0.05)。 结论 基于常规超声和SWE构建XGBoost模型预测乳腺癌 ALNM阳性的效能最佳。
      2025  Vol.  47(17):    1835-1839    [摘要](20)    [PDF](8)
    • 单胺氧化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诊断、斑块不稳定预测的 价值研究
      田祥全 罗莉 范忠才
      目的 探讨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水平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粥样斑块不稳定预测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3日至2023年5月21日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大竹医院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27例,按年龄分为 青年61 例、中年164 例、老年102 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患者172 例和稳定斑块组患者155 例。对照组为 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MAO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比较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MAO水平;分析患者MAO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的相关性;分析MAO对不同年龄段患者斑块不 稳定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MAO水平>稳定斑块组>对照组(均P<0.05)。年龄(中年、老年)、高血压、TC、LDL-C、 HDL-C、MAO、IMT及斑块积分均为患者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均P<0.05)。老年、中年、青年不稳定斑块组患者MAO水平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6.82±1.18)U/L比(5.51±0.89)U/L比(3.15±0.51)U/L,P<0.05],稳定斑块组患者亦是如此[(5.07±1.01)U/L 比(4.34±0.64)U/L比(3.07±0.59)U/L,P<0.05],且均老年患者>中年患者>青年患者(均P<0.05)。青年患者MAO水平与IMT 无相关性(r=0.186,P>0.05),中年患者呈低度正相关(r=0.190,P<0.05),老年患者呈高度正相关(r=0.704,P<0.05)。青年患者 MAO水平与斑块积分呈中度正相关(r=0.589,P<0.05),中年、老年患者均呈高度正相关(r=0.728、0.816,均P<0.05)。青年患者 中,MAO预测斑块不稳定的最佳截断值为3.15 U/L,AUC为0.669;中年患者中,MAO预测斑块不稳定的最佳截断值为3.79 U/L,AUC 为0.735;老年患者中,MAO预测斑块不稳定的最佳截断值为5.21 U/L,AUC为0.867。 结论 随着患者年龄增长,MAO 水平与动脉 粥样硬化相关性增强,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其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并预测斑块不稳定。
      2025  Vol.  47(17):    1840-1844,1850    [摘要](16)    [PDF](8)
    • C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白细胞 介素-6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及临床意义研究
      陈佳琪 刘袁明 陆杨 崔广洁 高超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 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治疗的胃癌患者156例,以患者手术切 除或穿刺得到的胃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为研究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定性检测组织IGF-1、IL-6表达情况。比 较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IGF-1、IL-6表达情况,胃癌组织IGF-1、IL-6阳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结 果 胃癌组织IGF-1、IL-6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6.4%比32.1%、58.3%比29.5%,均P<0.05)。胃癌组织IGF-1阳性表 达患者年龄>50 岁、低分化、TNM 分期Ⅳ期、T3~T4浸润、有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及神经侵犯的比例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均 P< 0.05)。胃癌组织IL-6阳性表达患者低分化、TNM分期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及神经侵犯的比例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均P<0.05)。胃 癌组织IGF-1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23.17%比62.28%,P<0.05);胃癌组织IL-6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 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40.94%比55.13%,P<0.05);胃癌组织IGF-1、IL-6均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均阴性表达患者 (24.17%比70.28%,P<0.05)。 结论 IGF-1、IL-6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
      2025  Vol.  47(17):    1845-1850    [摘要](9)    [PDF](5)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眼震 特征与复位治疗后复发的影响 因素分析
      严森 吴文 高培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眼震特征,分析复位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9年8月至2023年7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治疗的BPPV患者172例,分后半规管组73例、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症组56例和水平半 规管管石症组43例。患者均行手法复位治疗。比较3组患者最强侧眼震特征和治疗效果;比较34例复发(治疗1周后评估)患者与 138例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分析患者复位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应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构建预测 模型并进行评价。 结果 后半规管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侧垂直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的垂直扭转性眼震;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 症组患者表现为健侧水平离地性,健侧的眼震持续时间在3组中最长,眼震强度最强;水平半规管管石症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侧水平 向地性。3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组治愈率最高,其次是水平半规管管石症组,水平半规管嵴帽结 石症组治愈率最低。多因素 GEE 模型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骨质疏松是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构建 的预测模型对患者复发风险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结论 不同类型BBPV患者眼震特征有所不同,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症健侧眼震持 续时间长,治愈率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骨质疏松是影响患者复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对预测患者复发风险具有较高的 应用价值。
      2025  Vol.  47(17):    1851-1856    [摘要](14)    [PDF](8)
    • 临床研究
    • 高龄(≥80岁)胃癌患者预后影响 因素分析
      苏峥嵘 陈臣林 许斌
      目的 分析高龄(≥80岁)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该类患者是否适合行胃切除术来达到根治的目的。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德清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高龄胃癌患者109例,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 78例和保守组31例。比较手术组与保守组患者临床特征、死亡原因;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高龄胃癌患者预 后情况。 结果 手术组患者中行远端胃切除术57例,全胃切除术10例,局部胃切除术8例,胃空肠吻合术3例。保守组患者中患者拒 绝手术14例,家属拒绝手术9例,患者无法耐受手术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风险评分(POSSUM)、肿瘤临床分期比较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患者预后营养指数高于保守组(P<0.05)。手术组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肺部感染,保守组患者主 要死亡原因是胃癌;两组患者死亡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OSSUM≥30分、临床分期Ⅲ期和治疗 方法为全胃切除术或保守治疗均是高龄胃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局部胃切除术患者与远端胃切除术患者3年生 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胃切除术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全胃切除术(68.83%比16.19%,P<0.05);远端胃切除术 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保守治疗患者(68.83%比16.98%,P<0.05);全胃切除术患者与保守治疗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即使在≥80岁的高龄胃癌患者中,远端胃切除术的预后也优于保守治疗;全胃切除术由于术后肺炎等导致死亡率 较高,应谨慎选择。
      2025  Vol.  47(17):    1857-1860,1873    [摘要](15)    [PDF](5)
    • 宫腔镜下两种 LNG-IUS 环固定 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 比较
      夏昕懿 刘芳 韩菁 张玉芳
      目的比较宫腔镜下两种左炔诺孕酮释放宫内系统(LNG-IUS)环固定方法——锚定法和缝合固定法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96例,均既往有LNG-IUS环下移或脱落史。其中52例患者采用宫腔镜下LNG-IUS环锚定术治疗,为锚定组;另44例患者采用宫腔镜下LNG-IUS环缝合固定术治疗,为缝合固定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月经量月经失血评估表(PBAC)评分、子宫体积及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均降低(均P<0.05),血红蛋白水平均升高(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痛经VAS评分、子宫体积及CA1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锚定组患者月经量PBAC评分低于缝合固定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高于缝合固定组(P<0.05)。锚定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缝合固定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缝合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环下移或脱落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腔镜下LNG-IUS环锚定术与缝合固定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均有较好的效果。宫腔镜下LNG-IUS环锚定术与缝合固定术相比,无需特殊器械和设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取出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25  Vol.  47(17):    1861-1865    [摘要](13)    [PDF](8)
    • 木村-竹本分型对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风险评估的应用价值研究
      王霄腾 韩丰 吴一鸣 季聪华
      目的 分析内镜下木村-竹本分型与可操作的胃炎评价系统(OLGA)在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一致 性,探讨其对胃癌前病变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4年3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内镜检查并既往病理学检 查证实存在胃黏膜萎缩的患者386例。分析内镜下患者木村-竹本分型与OLGA分期结果;比较不同木村-竹本分型、OLGA分期的 患者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情况;分析以上两种方法在胃黏膜萎缩、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评估中的一致性,并分析木村-竹本分型对胃 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预测效能。 结果 共检出胃黏膜轻度萎缩 241 例(62.4%)、中度萎缩 97 例(25.1%)、重度萎缩 48 例 (12.4%)。OLGA分期为Ⅰ期233例(60.4%)、Ⅱ期101例(26.1%)、Ⅲ/Ⅳ期52 例(13.5%)。木村-竹本分型胃黏膜轻度萎缩、中度萎 缩、重度萎缩患者检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别为2例(0.8%)、5例(5.2%)、7例(14.6%),重度萎缩患者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高于 轻度萎缩患者(P<0.05)。Ⅰ、Ⅱ、Ⅲ/Ⅳ期患者检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别为2例(0.9%)、4例(4.0%)、8例(15.4%),Ⅲ/Ⅳ期患者低 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均P<0.05)。无论是对胃黏膜癌前状态(胃黏膜萎缩),还是对癌前病变(低级别上皮内瘤 变)的评估,两种方法均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木村-竹本分型C3型为预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 变的最佳截点,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642。 结论 木村-竹本分型与OLGA胃炎评价标准在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风险评 估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木村-竹本分型中度及重度萎缩患者有着更高的胃癌前病变发生风险。
      2025  Vol.  47(17):    1866-1869,1873    [摘要](15)    [PDF](8)
    • 诊治分析
    • 学龄期寻常疣患儿临床特征及 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戴璐忆 叶新 陈欢 吴绍芳
      目的 探讨学龄期寻常疣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患病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2 年 12 月至 2023 年 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的学龄期寻常疣患儿170例为观察组。另择同期在本院皮肤科门诊的未患寻常疣的儿童170例 为对照组。收集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两组儿童的流行病学特征资料,分析学龄期儿童患寻常疣的影 响因素。 结果 手部是学龄期儿童寻常疣的最常见受累部位(87 例,51.2%),其次为足部(45 例,26.5%);大部分患儿的疣体长 径<0.5 cm(122 例,71.8%);大部分患儿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120 例,70.6%);多数患儿仅患有 1 个疣(89 例,52.4%)。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抚养人患疣、经常光脚及不穿鞋袜、喜欢抠甲或咬甲、经常接触刺激性物质、晚睡均是学龄期儿童患寻常疣 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 学龄期儿童寻常疣发病部位以手部最为多见;抚养人患疣使得学龄期儿童患寻常疣的风 险显著增加。一些生活习惯如经常光脚及不穿鞋袜、晚睡等也是学龄期儿童寻常疣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进行相应的患儿 教育,对以上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学龄期儿童寻常疣的患病风险。
      2025  Vol.  47(17):    1870-1873    [摘要](15)    [PDF](10)
    • 计算机辅助设计改良上颌窦外 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 效果观察
      陈宋洁 倪凌晨 赵翚
      目的 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改良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严重骨高度不足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口腔种植科就诊并要求口腔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缺失 的患者15例,共行上颌窦外提升术19侧,上颌窦剩余牙槽骨高度3~5 mm。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口腔CBCT,将CT数据导入相应软 件并进行种植模拟设计,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改良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28颗,术后7个月完成负载,随访10~19个月。 观察种植体颈部骨改变、种植体存留率、上颌窦内骨高度改变、种植体根尖部骨高度改变以及并发症。 结果 患者术后即刻种植体根 尖区骨高度为(2.83±1.35)mm,术后6个月为(2.64±1.34)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上颌窦提升骨高 度为(8.78±1.40)mm,术后6个月为(7.45±2.41)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个月种植体边缘骨丧失 为(0.43±0.12)mm,随访期间种植体留存率为100.0% ,28颗种植体均完成上部修复并负载,骨结合良好,无明显不适等主观症状。 患者术中出现窦膜小穿孔1例,穿孔率为5.26%,术中利用窦膜折叠并用Bio-Gide胶原生物膜修补,最终成功完成窦底提升手术;术 后仅有2例患者颌面部轻微肿痛不适。 结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改良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是上颌后牙区可用骨高度严重 不足患者进行固定种植修复较为安全、可行的口腔种植修复方案,近期临床效果较好。
      2025  Vol.  47(17):    1874-1877    [摘要](14)    [PDF](8)
    • 药物与临床
    • 昂丹司琼对腰麻下剖宫产术中产妇 寒战和低血压的影响
      姚型柱 仇丽雅 李琳
      目的 探讨昂丹司琼对腰麻下剖宫产术中产妇寒战和低血压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 2024 年 5 至 12 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拟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 12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昂丹司琼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昂丹司琼组在麻醉前 10 min 静脉注射昂丹司琼 4 mg(共 5 mL),对照组给予等量 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产妇收缩压、舒 张压和心率,测量产妇耳温。观察产妇术中寒战、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动过速、头晕、低体温、恶心和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采 集新生儿脐动脉血并检测pH值,评估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 结果 昂丹司琼组寒战、低血压、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 对照组(均 P<0.05)。两组产妇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低体温和头晕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新生 儿脐动脉血pH值和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昂丹司琼可以降低腰麻下剖宫产术中寒 战、低血压、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而不会增加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025  Vol.  47(17):    1878-1880,1889    [摘要](13)    [PDF](8)
    • 调查研究
    • 基于临床路径中医药治疗优势 病种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以 肛肠疾病为例
      周歌 谢俊明 唐杭琴 丁科 庞玲玲 吴丽
      目的 分析中、西医临床路径下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经济效果特点,为探讨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 费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收集 2020 至 2023 年浙江省某综合性三甲中医医院出院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DRG)数据,选取肛漏(ICD-10 编码:K60.3)、肛痈(ICD-10 编码:K61.0)、痔病(ICD-10 编码:I84.0 ~I84.9)3 种肛肠疾病为目标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按照中、西医临床路径分组,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 7 930 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成本进行对比评价。 结果 中医临床路径组3种肛肠疾病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均高于西医临床路径组(均P<0.05),且中医临床路径组痔病患者31 d内 非计划再住院发生率亦低于西医临床路径组(P<0.05)。中医临床路径组肛漏、肛痈患者每增加1 例治愈好转患者需要增加的成 本,较西医临床路径组分别降低 5.85%和 4.18%;每避免 1 例 31 d 内非计划再住院患者需要消耗的成本,较西医临床路径组分别 降低 3.92%和 0.49%。对于痔病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组较西医临床路径组治愈/好转成本和避免非计划重返再住院成本均高(均 P<0.05)。 结论 对于某些特定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具有一定卫生经济学优势,应加强和完善中医临床路径的 规范管理。相关部门在推动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改革时,也应结合各病种经济效果特点,探索“中医按疗效价值付费”。
      2025  Vol.  47(17):    1881-1885    [摘要](14)    [PDF](8)
    • 护理园地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改善盆底手术 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康复指标的 效果评价
      沈丹红 徐林军 方丽 王俊俊
      目的 探讨盆底手术患者接受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后,术后应激反应及康复指标的改善效果。 方法 前瞻性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8 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收治的子宫脱垂患者 116 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组,各58例,分别接受常规干预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主观舒适度(包括口渴感、饥饿感、焦虑感、恶心感)、 应激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及前列腺素 E2 (PGE2)]、康复指标(包括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以及留置 尿管时间)及并发症(包括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以及留置尿管时间)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 0.5 h 主观舒适度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 1、2 d COR、PGE2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留置尿管时 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干预可以 有效改善盆底手术患者舒适度,减轻术后应激,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7(17):    1886-1889    [摘要](14)    [PDF](6)
    • 基于 IKAP 模式的患者参与护理 对鼻内镜鼻息肉手术患者的效果 观察
      范丽琴 胡笑笑 郑茜茜 徐少君 傅寅
      目的 观察基于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的患者参与护理对鼻内镜鼻息肉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 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9 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行鼻内镜鼻息肉手术的 106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53 例患者采用基于 IKAP模式的患者参与护理,为观察组;另53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护理至出院,并于出院后随访,共计 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估]、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心理状态[采用心理韧 性/复原能力量表(CD-RISC)、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及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估]。 结果 两 组患者术前疼痛N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 NRS 评分均上升后逐步下降,但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 照组(均 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66%比 18.87%,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 CD-RISC、GSES、 ES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IKAP模式的患者参与护 理能提升鼻内镜鼻息肉手术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积极心理状态,降低围术期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  Vol.  47(17):    1890-1894    [摘要](16)    [PDF](7)
    • 综述
    • 儿童脓毒症抗菌药物治疗的研究 进展
      田艳孪 吴正祥
      脓毒症是全球儿童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而细菌感染是儿童脓毒症的主要病因。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感染比例持 续攀升,耐药问题在长期暴露于广谱抗生素、接受侵入性操作及存在免疫抑制的患儿中尤为突出。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脓 毒症的预后至关重要。选择正确的经验性抗菌治疗方案,应综合考量感染部位、区域流行病学特征、合并症及近期抗菌药物暴露 史等多方面因素。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应在1 h内通过静脉或骨内通路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并依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优化 给药方案。目前,快速分子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新型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有效提升了耐药菌感染的抗感 染疗效。耐药防控需依赖抗菌药物管理计划和多学科协作,以及防止碳青霉烯类等广谱药物滥用等措施,才能减少细菌耐药的发 生。本文就儿童脓毒症的病原学特征、抗菌药物治疗及细菌耐药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2025  Vol.  47(17):    1895-1899    [摘要](12)    [PDF](4)
    • 数字健康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进展
      俞利华 朱建俊 姚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尽管相关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但患者出院后的疾病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 肺康复能有效改善疾病预后,而通过数字健康技术可提高患者的肺康复依从性、优化康复效果并降低医疗负担。本文对数字健康 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介绍其定义与核心技术,总结该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肺康复中的应用场景及效果,分析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数字健康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中的规范化 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2025  Vol.  47(17):    1900-1904    [摘要](16)    [PDF](8)

    信息公告

    更多>>

    在线期刊

    排行榜top20

    通知

    关闭
    任何以本刊名义要求汇款至个人账户的,均为诈骗,请广大作者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