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打印本页】   【下载PDF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EndNote】   【RefMan】   【BibTex】
←前一篇|后一篇→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本文已被:浏览 4382次   下载 2622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左主干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许峥贵1, 钟诚, 何浪, 欣明花, 沈法荣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左主干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明确为左主干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100例患者,其中IVUS组50例(术中应用IVUS指导行支架置入)、CAG组50例(单纯CAG指导下置入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左主干病变的CAG和IVUS结果、支架及后扩张球囊数据,以及术后随访1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再狭窄、晚期血栓、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血管病变再次行PCI和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CAG组及IVUS组经造影判断的左主干病变程度分别为(68.5±14.6)%和(67.7±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组内,IVUS测量的左主干病变程度为(71.9±8.5)%,较单纯造影的斑块负荷更重(P<0.05)。两组支架直径、后扩张球囊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的支架长度、支架释放压力以及后扩张球囊最大膨胀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年,与CAG组比较,IVUS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再狭窄、再次PCI等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在晚期血栓、心肌梗死及全因死亡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CAG基础上结合IVUS能更精确地反映左主干病变的程度以及范围,指导介入治疗,提高远期预后。
关键词:  
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19.41.21.2019-1819
分类号:
基金项目:
Abstract:
Key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