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打印本页】   【下载PDF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EndNote】   【RefMan】   【BibTex】
←前一篇|后一篇→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本文已被:浏览 5172次   下载 3067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两侧肿瘤病灶的差异性分析
陈学燕1, 李利亚, 万冬桂, 李园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两侧病灶的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差异,探究BPBC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BPBC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为双侧乳腺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BPBC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BPBC患者,对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组织病理学、临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PBC患者初次发病年龄34~73岁,中位发病年龄48岁,平均发病年龄(50.42±10.91)岁。其中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第一原发癌的发病年龄早于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首发癌的发病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第二原发癌初诊时的临床分期早于第一原发癌,以0~Ⅱ期居多(5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癌灶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病理类型,两侧之间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分子分型一致性较差(Kappa<0.4)。结论BPBC两侧肿瘤病灶在免疫组化表达、分子分型、临床分期方面具有差异,第一原发癌发病早是BPBC发病的重要预测因素,在第一原发癌灶发病后的5~10年容易罹患对侧乳腺癌。BPBC患者的治疗与单侧乳腺癌的治疗无明显差异,每一侧肿瘤均应按照独立的肿瘤病灶进行最大限度的根治性治疗。
关键词:  
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20.42.1.2019-2530
分类号:
基金项目:
Abstract:
Key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