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打印本页】   【下载PDF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EndNote】   【RefMan】   【BibTex】
←前一篇|后一篇→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本文已被:浏览 4548次   下载 2187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叶松道1, 叶宣梅, 王晓欧, 林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医学学科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体内病毒载量、肝脏损害程度及PR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CHC患者57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浆MIC-1水平,采用速率法、化学发光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CHC患者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四型胶原(C-Ⅳ)水平及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结果治疗前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为369.84(193.51,830.6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8.77(138.03,441.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中ALT升高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ALT正常组,C-Ⅳ升高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C-Ⅳ正常组,HCVRNA高水平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HCVRNA低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与ALT活性、C-Ⅳ水平及HCVRNA水平均呈正相关(r=0.322、0.423和0.333,均P<0.05)。干扰素治疗后,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MIC-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答组治疗后血浆MIC-1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治疗前后血浆MIC-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体内HCV病毒载量、肝脏损害程度及PR方案治疗效果,但治疗前尚不能对PR方案疗效进行预测。
关键词:  
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20.42.5.2019-3531
分类号: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6KYB191)
Abstract:
Key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