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打印本页】   【下载PDF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EndNote】   【RefMan】   【BibTex】
←前一篇|后一篇→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本文已被:浏览 3420次   下载 1625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PICC中的效果及学习曲线分析
朱丽波1, 许艳花, 胡雪
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中的效果,分析护士在新生儿PICC中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收治的需要行PICC的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盲穿+常规胸部X线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观察组护士在置管过程中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及术后导管尖端位置等指标,计算累积和,绘制研究者个体学习曲线,分析掌握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进行PICC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结果(1)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00%比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35,P<0.01);观察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9、9.989,均P<0.01);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脱落堵塞、导管相关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0%比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09,P<0.05)。(2)观察组5名护士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操作了20例连续病例,通过绘制学习曲线显示,5名护士总体学习曲线斜率K=0时对应的穿刺例数为13例。结论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PICC成功率,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护士学习掌握该项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13例。
关键词:  
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21.43.22.2020-3625
分类号:
基金项目: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科研课题项目(2020-14-04-111)
Abstract:
Key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