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打印本页】   【下载PDF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EndNote】   【RefMan】   【BibTex】
←前一篇|后一篇→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本文已被:浏览 2263次   下载 1355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两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分析
姜俊宇1, 金先富, 苏正仙, 蔡昀达, 陈超超, 应潇颖, 毕晓洁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检验科
摘要:
目的对两个因FGG基因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CD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PT、APTT、纤维蛋白原活性(Fa)、Fib、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等凝血功能指标。采用PCR法扩增先证者编码Fib的FGA、FGB、FGG等3个基因,纯化产物后测序,寻找突变发生位点;采用反向测序法验证突变,同时检测其他家系成员相同基因位点;使用PolymorphismPhenotypingv2和Muta-tionTaster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对Fib功能的影响,利用PyMOL软件构建Fib的蛋白空间模型,预测突变对Fib结构的影响。结果两个先证者PT、APTT和TT均正常或略高于正常值,Fa明显降低(分别为0.60、0.61g/L),Fib基本正常(分别为2.31、1.97g/L),D-D、FDPs均在正常范围内。基因分析显示家系1先证者FGG基因存在c.952G>A杂合突变,导致292位甘氨酸突变为丝氨酸(Gly292Ser),其姐姐同样存在此基因突变;家系2先证者FGG基因存在c.902G>A杂合突变,导致275位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Arg275His),其父亲和祖父存在相同的基因突变。PolymorphismPhenotypingv2和MutationTaster分析提示该两种突变会引起Fib功能变化,有致病性。PyMOL突变模型提示,家系1中Fib的γ链发生Gly292Ser,突变氨基酸与周围氨基酸相互作用的氢键数量增加;家系2中Fib的γ链发生Arg275His,突变氨基酸与周围氨基酸相互作用的氢键数量减少,蛋白结构的空间稳定性均发生改变。结论家系1FGG基因存在c.952G>A杂合突变,家系2FGG基因存在c.902G>A杂合突变,导致翻译的Fib分子结构与功能发生致病性变化,是引起CD的主要分子机制。
关键词:  
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22.44.23.2022-2057
分类号:
基金项目:
Abstract:
Key words: